发布日期:2025-04-21 20:47 点击次数:83
在当前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关键时期,财政部公开曝光6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借此发挥警示教育作用,避免地方“一边化债、一边新增”网上炒股融资平台,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4月18日,财政部网站公开了《财政部关于六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下称《通报》),披露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吉林省四平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五里河镇、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青海省海东市,存在新增或少报漏报隐性债务或隐性债务化解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负责人也被问责。
《通报》称,以上六起典型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纪律观念不严,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严重影响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要求的有力举措。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这是自去年中央推出总额12万亿力度空前的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方案后,财政部公开曝光的地方隐性债务问责案例,这体现了中央治理隐性债务的决心,避免出现“一边化债、一边新增”情形,防止前清后欠,并严打虚假化债,从而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算上今年,财政部已经连续三年公布一批隐性债务问责案例,而上述披露案例涉及隐性债务等金额明显下降,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分别约460亿元、116亿元和44亿元。这与近年地方债监管强化,隐性债务增长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相关。
今年财政部披露的隐性债务问责案例也有诸多看点。首先是少见披露了一起地方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新增隐性债务案例。
根据《通报》,2019年7月,依据呼伦贝尔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海拉尔区政府与内蒙古撷英绿化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将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主场馆周边绿化工程和城区道路路灯杆通信基站建设运营2个独立的项目,违规捆绑包装为1个不合规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并于2020年7月完成建设,截至核查日未产生经营收入,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政府全生命周期支出责任形成新增隐性债务3.96亿元。
为了避免地方借PPP模式新增隐性债务,规范PPP模式发展,2023年底中国推出了新PPP机制,将PPP模式范围缩窄至基于使用者付费特许经营模式。而这背后正是避免地方借PPP模式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另外,根据《通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承诺社会资本方最低收益回报、固定收益率和回购社会资本方投资本息等新增隐性债务15.73亿元。
上述案例显然也在警示,PPP新机制下,地方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中,不得承诺社会资本方最低收益回报、固定收益率和回购社会资本方投资本息等。
目前财政部披露了不少地方新增隐性债务手法,而今年的案例中,更多聚焦在地方政府借地方国企垫资等来新增隐性债务。这也透露出在当前一揽子化债政策推动下,传统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纷纷剥离政府融资职能,财政部十分警惕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根据《通报》,青海省海东市通过国有企业直接借款新增政府隐性债务16.45亿元。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通过所属国有企业筹集资金建设楼堂馆所新增隐性债务1.69亿元。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五里河镇通过国有企业垫付资金建设楼堂馆所新增隐性债务953.1万元。
根据财政部数据,去年四季度一揽子隐性债务置换政策有效带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退出,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减少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今年预算报告在部署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时称,要严禁通过各类企事业单位新增隐性债务,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将企事业单位异化为融资平台,不得以各种名义新设融资平台。
在当前化债政策快速落地之下,此次《通报》披露一起化债不实案例,这也警示地方这一违规行为将受到严惩。
《通报》披露,2016年,四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四平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约定以财政资金偿还四平市紫气大路跨铁路立交桥、四平市东丰路(仁兴街—一经街)上跨铁路立交桥、吉林省2013至2017年棚户区改造二期建设项目贷款。2021年上半年,四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四平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向吉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偿还该项目贷款并作为化债处理,造成隐性债务化解不实2.11亿元。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四平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通过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募集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到期隐性债务,并作为化债处理,造成化债不实0.74亿元。
今年预算报告要求,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强化政府支出事项和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对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防止前清后欠。
上述曝光的违规举债案例中的主要负责人都被问责,受到批评教育、诫勉、党内警告、政务警告、政务记过等处分。其中,鉴于时任海拉尔区区长萨某某因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作并案处理,给予其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温来成认为,此次财政部披露的隐性债务问责案例中,违规举债涉案最早时间是2014年,不少被问责人员已经不在原职,这也说明地方债问责采取倒查机制,终身问责,政府相关人员不能心存侥幸。
《通报》称,财政部将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对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持续强化隐性债务查处问责力度,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防止前清后欠,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陈益刊
相关阅读地方债务余额接近50万亿元,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149 03-28 15:36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介绍去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并展望今年财政政策。
345 03-24 19:29地方仅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发行用于偿还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规模近3.4万亿元。
331 03-21 10:51中国将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
678 03-07 11:40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网上炒股融资平台,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607 03-06 18:1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Powered by 炒股配资门户_配资炒股开户_实盘炒股配资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